点击收藏后,可收藏每本书籍,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

第269章

县令家的财迷小夫郎 红茶泡泡机 2831 2025-08-02 08:08:08

回到村里,先是安顿好家里人,又是打扫里外,去各家打了声招呼,最后吃过饭还要把贾明他们送到镇上休息。

这一通事情办完,等真正歇下来时,天色已经暗下,蝉鸣蛙叫阵阵响起。

连着赶了小半月路的大家伙,兴奋劲儿过了,只觉又累又困,入夜后不久纷纷回到房间里休息,明天什么时候能醒再说其他的事。

热闹一下午的小院,又安静下来。

姜宁哄小孩睡着,觉得热,又打了盆水在屋里擦身,刚拉好衣服,便听见开门声。

扭头看去,边拉衣服边问:“大家都睡了?”

“屋里的灯都熄了。”卫长昀反手关好门,“天有些热,这边的窗夜里开着通风。”

“今年这天也太怪,我记得去年端午后都还没这么热,还冷了好几天。”

姜宁系好衣服,“明后两天放大家休息,我们俩去村里一趟。”

尽管今天卫长昀去过,但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。

从前在村里对他们颇为照顾的长辈,都得一一去拜访,而且——

“不过去拜访前,明天一早得先带小小、小宝和幼安去祭拜父亲和母亲。”

卫长昀笑着看他,朝床边的摇篮看去,小孩睡得正熟。

“从村里离开那么久,这次回来,还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。”姜宁抖了抖被子,先躺到床上。

“笑什么?”

卫长昀理了理换下来的衣服,全部装进筐。

“心里高兴。”

姜宁看他走过来坐下,抬脚轻轻碰了下他腿,“这一路上,离家越近你看起来越心事重,我还以为你有什么心事。”

不是人人都喜欢家乡的。

再多的乡情,发生了一些事情后,会让那些伴随成长的记忆和岁月都变得面目可憎。

但小河村对卫长昀而言,不是不想回来的地方,这里有他牵挂的旧友、如亲人的邻里。

唯一触景伤情的,便是这里再无家人等他回来。

父母和长兄的先后离去,的确让卫长昀怅然,尤其是未看到他金榜题名,一直令他耿耿于怀。

“他们的在天之灵,一定会为你高兴的。”姜宁从一旁靠近,伸手环着他肩膀,“往好了想,过这么些年,他们生前是个好人,一定能投个好人家。”

卫长昀偏过头,垂眼看他,“会吗?”

姜宁掀起眼,“当然会。”

“你可是十里八乡这么多年出的第一个探花,换作别人早广而告之文曲星下凡,那不得好好关照家里人。”

卫长昀失笑,抬手抓住他手腕,“什么事都有你的道理。”

姜宁点头,“人生在世,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道理,会过得舒服不少。”

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,自我反省。

卫长昀低头亲在他鼻尖,“是。”

姜宁仰起脸,亲在他唇角。

少了几分爱欲,更多是安抚和亲昵。

从相识到现在,一路走来这么长的日子,他们对彼此的心事再清楚不过。

卫长昀扶着他的腰,回应着姜宁。

分开时,姜宁弯了弯眼睛,抿着唇角低笑起来。

再对上卫长昀带笑的眼神,莫名生出几分不好意思,轻推他一下,恼道:“睡觉。”

卫长昀见他要躺回去,忽地把人拉住,弯腰低头,又亲了上去。

“别闹。”

“不是闹,是想亲你。”

喜欢一个人,身体和心理的反应,是骗不了人的。

-

要忙的事情太多,姜宁和卫长昀连着两天,都在办各种事、拜访各位长辈。

好在关系近,哪怕是上门去,也仅仅是闲聊。

杨二爷身子骨硬朗,每个月有二十天都在村学里给孩子们上课,村长比以前也更支持各家把孩子送到村学。

交的束脩不多,一个月给斤稻子,或者一块肉,便作数。

卫长昀还能回村里,他心里高兴,却不揽功,连镇里、县府差人来请他去各处讲课,都一一谢绝。

当初教卫长昀启蒙,后来又教导那么多年,是因为他天赋好,不想埋没了人才。

田间地头的确需要人,不然天下哪来的米粮。

可有的人既有天资,便应该去到朝廷,为更多人做事。

知道他因新帝登基而外放,并未有任何的说教,只说人平安就好。

去杨二爷家里待了半日,蹭了一顿晚饭。

第二天再去赵秋和王子书家里时,反而方便了,迟早都是一家人,干脆就一起。

尽管上元节赵秋和王子书才离开家,但眨眼便是三个多月时间。

家里人惦念,有书信也不如从亲近的人口中得知消息来得好。

提起他们在金陵的情况,那就有得说了。

从揽月楼的生意,到国子监的考试,大小事情都得挑着说,不然一天的功夫都说不完。

家里人听完,自然是欣慰的。

尤其年前回来时,二人给了家里不少银钱,比在村里种好几年的地都要多。

长辈相信他们是一回事,担心又是另一回事。

总怕孩子们在外面过得不好,回到家里又报喜不报忧,犯了错。

好在姜宁和卫长昀在他们眼里一直都可靠,听他们说完,便放了心,又留他们吃午饭。

等从赵秋家出来,姜宁和卫长昀一致决定去走一圈,消消食再回家。

-

“我发现村里种稻子的人家变多了。”

姜宁走在田间,抬头看去,“田坝里几乎都是稻子,以前还能瞧见藕之类的。”

卫长昀发现他不看路,伸手拉住他的手,“这一片田原本就是竭力挖出来的,四周都是山,只有这一块算得平地,又在河边水源离得近,否则挖沟渠都要不少时日。”

去过外面后,卫长昀才知道,为什么黔州的地更难开垦。

比起黔州山连着山的地势,越往南走,地势越平坦,江河湖泊引入灌溉更为方便。

黔州想要大力开垦田地,难度大,还大多都是在山脚挖。

一旦碰到山体崩塌、滑落,比起其他的蝗灾、水灾或者旱灾,田直接毁了,又得养两三年才能重新种地。

“稻子能产稻谷,比起莲藕更容易填饱肚子,而且还能抵赋税。”

卫长昀望向河岸边,一排柳树绿油油的,“所以去年开始,户部便下发公文,要求各地种植稻子。”

姜宁听他说完,歪头笑起来,“卫县令,还未走马上任,你已经在担心百姓民生,太负责了。”

“可是——”

“能留点时间给你家夫郎,也就是我吗?”

闻言卫长昀一怔,一本正经地向他赔礼,“姜老板大人大量,原谅我这一回,保证不再犯。”

姜宁晃了晃握着的手,“不知道咱们地里现在什么样,去瞅瞅,要是有菜的话,顺道摘点回去。”

“晚上想吃卤菜了,好久都没吃。”

为了迎合一个鲜字,揽月楼很少会做卤菜,家里也是。

姜宁仔细算算,一年还吃不到三五回,除了买的酱肉。

但每回买半斤、一斤,每个人也分不了多少,跟卤菜味道可差不少。

“家里有三叔三婶拿来的鸡,豆腐跟土豆有,但其他的比较少。”

卫长昀想了下,“炒个辣子鸡好了,煮着吃。”

“那也行。”姜宁不挑吃的,只要不是内脏,他基本都能吃,“刚好这段时间野菜多。”

辣子鸡煮菜吃,豆腐、土豆和新鲜菜一旦入味,能吃到肚子撑。

姜宁忽地道:“过段时间去了岭南,你说那边的辣椒好吃吗?”

卫长昀怔住,思索片刻,“要是可以,问叔婶他们拿一点辣椒籽过去,先试试能不能种活。”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哪怕是有种子,其实去了外地也不一定能活。

有的活了,但种植的办法不对,味道还是大相径庭。

“算了,不行那就从黔州送到岭南,还开了一条商道。”姜宁畅享道:“岭南靠近海,所以气候湿润,但因为不能吃辣,所以祛湿都靠喝汤,可万一有人能吃辣,和黔州互有商贸往来,两地经济不就互相拉动了。”

从古至今,生意不就是这么坐起来的。

那很多地方还有古道,全是那些马队、商队走过的。

卫长昀点点头,拉着他跨过水沟,朝菜地走去。

“是可行,只要两地在作物或者其他丝织品、货物上有需求,就能打通商道。”

“姜老板,你能不能也留点时间给我呢。”

姜宁一听,差点踩滑,人踩到水沟里去。

抬眼瞪了瞪他,“等会那只鸡,你去砍好了,大小要匀称,还要剔一块鸡胸肉,给幼安做吃的。”

“我负责。”卫长昀举起一只手,“炒也可以交给我。”

姜宁点点头,“这还差不多。”

俩人走着,刚到菜地里,忽然听到旁边传来一阵骂骂咧咧的声音,卫长昀下意识就把姜宁拉到身后。

他俩定睛看去,发现是王栓娘。

不由对视,脸上都露出一些茫然。

王邦当初放火,反而被烧成重伤,后来治不了,没多久便死了。

那阵子王栓娘看着还正常,只是天天在嘴里诅咒他俩。

但眼下看着,怎么像是疯了。

“还我儿的命来,你们都是想他死,我儿命好苦,他一定不会放过你们的!”

“你、你,就是你们!我儿是因为你们死的!”

姜宁惊愕地睁大眼,王栓死了?

卫长昀想到王栓当初推姜宁到河里,眉头皱起,打算不理会疯癫的妇人。

死了,那也是报应不爽。

徐氏跪在地上,一会儿磕头一会儿大笑,“我儿,我儿啊!被水里的小鬼带走了!”

“呜呜呜,可怜见的,我儿连个后都没有。”

听得她喊叫,卫长昀眉头更紧。

“走了。”拉着姜宁,低声说了句。

姜宁哎了声,发觉卫长昀在生气。

安抚地拍拍他手背,心里又觉得放下了一块大石头。

王栓死了,王邦死了,现在连王栓娘徐氏也疯了。

这一家子很难说不是遭了报应。

人做了恶事,上天是否开眼不重要,迟早也会为心里负担所累,疑神疑鬼,导致祸事上门。

姜宁摇摇头,不觉可怜,只觉天道好轮回。

死在河里,倒是该他的承受的。

作者感言

红茶泡泡机

红茶泡泡机

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!

目录
目录
设置
阅读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阅读模式
反馈
反馈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