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收藏后,可收藏每本书籍,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

第178章

县令家的财迷小夫郎 红茶泡泡机 3923 2025-08-02 08:08:08

姜宁坐在床边,视线跟着卫长昀移动,左右看了看,发现他一点闲不住,不由笑了笑,出声把人叫住。

“回家到这会儿你就没停下来过,要不要歇一会儿?”

忙里忙外的,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擦一遍,又布置好。

卫长昀正把柜子里的衣服收拾好,听到姜宁的话,停下走到他旁边。

“不累。”

姜宁努嘴,“可是我看着累啊。”

伸出手勾住他的手指,“你太紧张了,我这又不是有什么毛病。”

大抵是这之前一个多月的时间,他们俩都疏忽了这孩子,所以这会儿卫长昀才紧张起来。

可是大夫说了没事,他自己也没觉得难受。

“我……”卫长昀语塞,思索片刻后低头。

根据大夫说的时间,算算日子,应该是除夕那晚有的。

这么长时间,他都未察觉,若姜宁有个什么闪失,他该如何挽回。

姜宁歪头,凑近了去看他,“好长昀,我不会有事的。”

“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,那还不是我先招你的吗?”

姜宁声音放轻时,会显得温柔。

从山涧里的清脆溪流,变成一潭水,让人听着变不自觉平静下来。

卫长昀耳根一热,见姜宁耳尖也红着,一时看着对方都没说话。

“我身体不是一直都不错,所以这孩子才不闹腾。”姜宁低咳一声,哄他道:“你再转来转去,我才是要晕了。”

卫长昀抬起眼,紧张看他,却见姜宁眼里的笑意,顿时愣住。

无奈道:“这会儿了,还有心思逗我。”

姜宁晃晃他的手,“因为你好逗嘛。”

卫长昀也知道自己太过紧张,呼出一口气后坐下,“还好会试已经考完,能有时间陪着你。”

“不陪也不打紧,我又不是小孩。”姜宁往他脸上一靠,“对了,是不是有家里来的信?”

卫长昀嗯了声,捏捏他的手,起身去拿信。

他们初到金陵便给家里去过一封信,报了平安,又交代了一些琐事。

原打算这两天再写一封回去,告知他们的情况,因为姜宁有孕的事耽误下来。

却没想到,回到家里时正好碰到信使,到家里来送信。

知道是家里的来信,他俩都是一怔,意外之余又有些惊喜。

“之前总觉得家里的事离不开我们,现在离家这么长时间,发现并不是。”

姜宁看卫长昀拆开信,“比如送信一事,我们可没有教过。”

卫长昀点头,“是我们把他们想得太过依赖了。”

“快看看,信上说了什么。”姜宁看他坐下,立即凑过去。

“我记得他们还没学会多少字——”看清字迹时,话音止住。

卫长昀:“……”

捏了捏眉心,“回去该监督他们练字了。”

姜宁忍不住弯了唇角,“是不是觉得我这个学生好教多了。”

“小先生?”

卫长昀心念一动,不由按住姜宁的手,“不要胡闹。”

姜宁撇嘴,“才没胡闹,看信吧。”

“二哥,宁哥哥,你们好吗?我们很好,婶婶好,周庚哥哥好,我们也好。对了,食肆生意很好……”

通篇看完,好字倒写得不错。

不过撇开这小学生日记一样的内容,家里能有一封信来,已是难得,至少知道家里一切都好。

“这里还有一封。”卫长昀从信封里拿出另一张,“字迹看,是子书代笔。”

姜宁听了,不觉得奇怪。

他们关系那么好,王子书和赵秋肯定会去食肆、家里照看。

偶尔帮着看一眼,就顺手的事。

这一封信便正常许多,先说了家中一切都好,又聊了一些近日镇上发生的事,最后再问他们如何。

卫长昀看着信,皱起了眉,“州府的几家粮行都供应不过来了,竟然要在镇上收粮。”

不只是稻米,还有麦子、玉米。

“蝗灾这么严重啊。”姜宁惊讶道:“是不是还有前年水患的原因?”

那年水患正好在稻子要成熟的时候,村里的情况已是严重,但别的地方还有淹了房子、冲走人的。

好在他们去年没碰到蝗灾,加上河水漫灌田地却没淹过房屋,所以缓了一年也能自给自足。

可是……

连着两年受灾,对寻常百姓来说,就是要了命。

“既是到镇上收粮,还未向朝廷求助,应当还能控制。”卫长昀合上信,放回信封里。

姜宁点点头,“那倒是,不过要是真到了惊动朝廷的地步,那恐怕就是路可见饿殍了。”

姜宁生在和平年代,从未饿过肚子。

别说饿肚子,连吃穿都没发愁过。家里条件一开始的确算不上好,但开销也少,节省下来的,不至于顿顿有荤有素,可一周七天大半是能吃上肉的。

“到了那般地步,天下便要不安生了。”卫长昀想起在驿站的事,神色稍敛。

那人不过是其中一个,身后不知还有多少受灾百姓。

卫长昀边想边把书信收到柜子里,抬眼再看向姜宁时,见姜宁皱着眉,心下怔然。

他们远在京城,又无一官半职,讨论再多也是无用。

若在镇上,或许还能帮上一二。

“时辰不早,有什么想吃的?”卫长昀问了一句,“不是说发现了几家好吃的店,要不要这会儿去?”

姜宁啊了一声,抬眼望着他,“你——”

卫长昀回到床边,在他面前蹲下,仰着头,“此事虽难,却也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”

顿了顿,“我想你放宽心些。”

姜宁低笑出声,“知道了,我虽然爱操心家里事,可也知道有些事并非我能决定,能共情、能帮扶,但若说改变,自问做不到。”

卫长昀听他这么说,放下心来。

“去街上吃,还是在家我做?”

“才考完会试,放松几天,去街上吃,正好我跟你说说在这段时间我琢磨出的主意。”

姜宁可不是每日真的四处闲逛、游玩吃喝,而是考察。

开店本就要先考察情况,大致摸清底细,才能尽可能少些风险。

只是金陵太大,想要处处都考虑到,花的时间太久,这才一直没提起。

卫长昀握住他的手,站起身来,“好。”

-

金陵夜间无宵禁,故而每到夜里,秦淮两岸更为热闹,尤其是那些白日里停靠的船、画舫,到了夜里便亮起灯,丝竹管弦之声不断。

周边的茶楼、酒肆更是客满堂,尽是说笑声。

姜宁和卫长昀从僻静处出来,一过桥便仿佛进到另一个世界,灯火通明,宛如白昼。

分明来金陵也有一阵,可多是在家里温书,或者白日出门,少有夜里来闲逛。

此刻见着,倒是有一些新鲜。

仿佛刚来似的。

“那家店就在前面,店的位置不算偏,而且还在河岸旁。”姜宁指了一下,“菜好吃,而且价格不贵。”

这段时间他在金陵里去了不少街边的店,发现地段带来的价格差异挺大的。

大概就是所谓的黄金地段,铺面贵,店里的东西自然也要贵,否则就容易亏本。

“生意很好?”卫长昀留意他脚下,怕他走太快绊着。

“对啊,有时候客满想去吃,就得等不少时间。”姜宁转过头,说话时神采奕奕,“我那天运气比较好,也不是饭点,才有位置。”

卫长昀与姜宁从州府到金陵,自然也见过许多生意好的店,但好成这样的是少数。

“店里的菜,和其他家有什么不同?”

姜宁听他问到点子上,笑了笑,“州府的青云居是做小碗菜,主打一个多少人吃多少量,桃叶渡的饭庄吃的是氛围加菜品,这家嘛,去了你就知道。”

几句话勾起了卫长昀的好奇心,食肆、饭庄和酒楼,不卖这些还能卖什么。

又穿过一条街,往里走时,愈发热闹,隐约还能听到河面飘来的歌伎唱曲声。

“二位客官!”

伙计在门口接客,看到人来,立即上前,“请问是喝酒还是吃饭啊,喝酒的话得等一等,吃饭倒是刚好有空桌子。”

“吃饭!”姜宁毫不犹豫答道:“就我们两个,麻烦你引我们进去。”

闻言伙计朝里喊了一声,便走在前面,给他俩带路。

卫长昀看了一眼四周,发现其他桌竟是不怎么看得到,都有竹帘半遮半掩,哪怕能看到桌面,人是看不清的。

不单单是雅间或是隔断有,而是每一桌都有。

看了一圈,他大概知道姜宁卖的关子是什么了。

等到坐下后,伙计拿出一块板子,上面是菜名,这很常见。

但不常见的是,菜名旁边竟是设计了一个小格子,形似卡尺,有一枚珠子恰好能滑动。

“两位客官先点菜,有什么看不明白的问我便是。”伙计以为他们第一次来,便道:“滑动珠子到竖槽便是点了这道菜。”

姜宁接过板子,看眼伙计,“知道了,你稍等会,我们看看。”

“看出菜名有什么蹊跷了吗?”

卫长昀侧身看去,“取了一个雅名,又在旁标了用材。”

“更清楚些,免了一些人的忌口麻烦。”

“开门做生意,细节决定成败。”姜宁掀起眼看他,“有想吃的吗?”

卫长昀循着他们的口味,点了两道后,就留给姜宁做主。

姜宁一看他选的,飞快选了两道后,就递给伙计。

候在一边的伙计拿着菜牌离开,又送了一壶茶和一碟茶点,便不打扰他们。

“雅间其他酒楼、酒肆和饭庄都有,但这家店不大,却照顾到了客人的隐私,至少进出时不会被人瞧见。”

姜宁接过卫长昀递来的茶杯,“再者离河边近,又不用登船还能听歌伎唱曲、乐伶弹奏。”

卫长昀嗯了声,朝外看去。

这家店虽不大,却视野极好,几乎都能看到河岸情况。

“而且——”姜宁正欲跟卫长昀讲另一件事,忽然听得一声琵琶弦响,立即循着声音看去。

“来了!”

卫长昀听到声音,有些诧异,而后反应过来,“这就是你要说的而且?”

哪怕是京城,也并非每一家食肆、酒楼能有这样的雅趣。

一是小门小店没地方施展,二是精通乐理之人太多,请来的人不够好,容易露怯。

“特别厉害的一个公子,弹得一手好琵琶。”姜宁嗯了一声,点点头,“听闻和这家老板认识,所以才在这里待着。”

小声在卫长昀耳边道:“人长得也好看,不过戴了面纱看不清全貌,就那双眼睛漂亮。”

卫长昀挑起眉梢,“模样俊俏?”

“那乐理呢。”

姜宁拿着杯子,啜了口,“我又不懂乐理,哪里知道好不好,反正好听。”

话说完,后知后觉反应过来,眼珠一转,“你也俊俏。”

卫长昀不自觉扬起嘴角,“有吗?”

姜宁认真点头,“绝对有!”

他还挺奇怪的,按道理卫长昀的模样也不差,怎么就没人说亲呢?

村里嫌他家境不好,那镇上总不至于吧。

“我也不通乐理,只知道音律悦耳与否。”卫长昀接过他刚才的话,目光落在姜宁脸上。

灯火映照,本就漂亮的脸,多了几分灯下看美人的氤氲。

姜宁揶揄道:“是真不精通,还是为了哄我啊?”

“真不精通,私塾里虽有乐理老师,然而我实在没这天分。”卫长昀脸上露出些窘态。

“难得你也有不精通的东西。”姜宁托着脸颊,看了看他后,往河边看去,正好那位弹琵琶的公子也坐在那儿。

一身月白衣裳,怀抱琵琶,怎么不是一种赏心悦目呢。

卫长昀拿起杯子,目光也看向河边,“我不精通之事,还有许多。”

约摸半盏茶的功夫,他们点的四道菜都上齐了。

方才还不觉得饿的姜宁,饭菜一上,顿觉得饥肠辘辘,拿起筷子和碗,先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。

“你尝尝,他家这个辣椒炒肉特别好吃。”姜宁道:“用的肉特别嫩,还不是用了什么粉的口感,辣椒也不呛,最主要是辣味进了肉里。”

别小看辣椒炒肉,要是做得不好,各是各的味道,辣味都压不住肉腥。

卫长昀拿碗盛汤,放到他面前,“这个鱼汤里放的是黄花菜,喝着不腻。”

姜宁唔了声,端起碗喝了一口,“你也喝啊。”

卫长昀点头,另拿了一只碗盛汤,“所以这段时日,想到了如何经营吗?”

“那是自然。”姜宁一脸得意,“我想了两个办法,一个是开小摊,另一个就是入伙。”

做生意无非是这两样,关键是要卖什么。

“咱们带来的银两自然是够的,可树挪死人挪活。”姜宁咬了一口鱼肉,“往后总还要用钱。”

卫长昀夹菜的动作一顿,“倘若这次会试并未考中——”

并非没有自信,而是会试者数千人,他不能自负。

姜宁做生意需要成本投入,时间和精力,要是他此番不中,那留在京城势必不容易,也会更辛苦。

“不中就回家啊。”姜宁自然道:“身上的银两够我们什么都不做,安生过完这两个月。”

卫长昀怔然,道:“你若想留在京城,我便和你一起,跟从前一样出摊,总会有生意的。”

姜宁笑了声,“真的啊?”

卫长昀:“嗯。”

“呆子。”姜宁知道卫长昀的意思,无非是担心他辛苦这么一段时间,最后落得一场空欢喜。

可他四处走访,也并非只是为了在京城里开酒楼,多学一些,回到镇上不一样能学以致用。

姜宁听着放缓的琵琶曲调,“这边的人大多不爱吃辣,所以我决定把酸汤改一改,做点别的。”

“而且我还想到了另外一个汤底,比酸汤更容易接受。”

卫长昀顺着他的话问:“是什么?”

姜宁摇摇手指,“先保密,过一阵你就知道了。”

“而且——”

他端起饭碗,开始填饱肚子,“你从院试、乡试一路走来,会试虽是几千人里挑三四百人,可我觉得你可以。”

打从刚见面那会儿,他就觉得卫长昀是个状元苗子。

“会试要不在榜上,那也是批卷的人没眼光。”姜宁故意逗卫长昀,“是他们的损失。”

闻言卫长昀一愣,而后扬起嘴角。

不知为何,压在心里的石头倏然轻了许多。

作者感言

红茶泡泡机

红茶泡泡机

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!

目录
目录
设置
阅读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阅读模式
反馈
反馈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