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子们将信将疑地看向他,那通传太监笑着继续道:“不过么,这金銮殿外也没什么阴凉地。诸位皆是上驷之才,站这儿受累可不像话。”
他一挥拂尘,示意武卫:“你们几个,好生护送学子们回芝兰台。”
武卫们齐声应“是”,围拢了过来。
打砸登闻鼓的罪过,当然不可能一笔勾销。只是学子们当中有不少人身份特殊,怎么治罪,也不是几句话就能定下的。
眼下宫内宫外都吵得不可开交,明安帝实在没精力料理这事,索性吩咐将人全部扣下,送回芝兰台严加看管,免得再生事端。
武卫统领收到通传太监的暗示,心里就有了底,上前道:“郎君们,请吧?”
谢幼旻心里不服,正想出头反抗,就被颜庭誉按住了。
她微笑着缓和气氛:“罪证既已送到,诸位且安心回去吧,圣上仁慈,定会为百姓主持公道的。”
她边说边冲卫听澜和祝予怀使了个眼色,把谢幼旻往两人那头一推。
明安帝好面子,能容忍他们来送罪证已是极限,如果他们在金銮殿外还敢公然抗旨,这事就不能善了了。
祝予怀与卫听澜对望一眼,知道再耗下去只会横生枝节,两人一左一右拽着忿忿不平的谢幼旻,低声道:“走。”
学子们别无他法,在武卫的催促下,也只能不甘地跟随离去。
颜庭誉抱着手中的木箱转回身,入目便是金銮殿外威严富丽的丹墀石。云纹巨龙盘旋其上,淡漠地俯视着她。
她深吸了口气,重新拾级而上,向金銮殿走去。
同一时刻,澧京城外的平坦官道上,一名信使正在快马加鞭地赶路。
他满身尘土,肩上背着一面写了字的帛旗,神情激动,逢人便喊:“朔西大捷!白头关大捷!”
道旁的商旅行人纷纷止步,诧异地转头望去。
这信使已不眠不休地跨越了数座州郡,眼看京城近在眼前,他改为单手驭马,一路高举帛旗,振奋地挥扬。
“朔西将兵长史卫临风,率三千骑越白头关,击敌百余里,射杀瓦丹王格热木!
“朔西突骑乘胜逐北,大破瓦丹!今以驰驿告众,露布献捷!”
隔着老远,澧京城楼上的皇城营官兵就听到了他的喊声。
他们抬眼望去,只见马蹄扬尘,一面赤底黑字的帛旗在沙尘中招摇。
那是军队战后告捷所用的“露布”,露而不封,布于四海,为的是用最快的速度传递捷报。
这露布实在显眼,城门附近的军民一眼便能望见。众人初闻惊异,接着便激动难平、奔走相告:“大捷,是朔西大捷啊!卫将军大破瓦丹!”
喜讯不胫而走,如同海啸一般席卷城门,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京城的每一个角落蔓延。
康衢大街上聚集着成千上万的百姓,消息口耳相传到午门外,顷刻间掀起了欢腾的声浪。
这声浪穿透宫墙,响彻皇宫,正在陈词的颜庭誉都愣住了。
隔着重重宫门,朝上的众臣依然听清了那热烈的欢呼声,百姓们一遍又一遍,喊的是“卫将军”。
明安帝的脸色变了。
等到传讯官再一次入殿,抖着声将捷报内容转述到御前时,满朝文武都神情恍惚,好似做梦一般。
瓦丹王……就这么没了?
颜庭誉跪在丹陛之下,懵然良久,才听见明安帝不冷不热地笑了一声。
“大烨有良将如卫卿,实乃朕之幸也。”
颜庭誉被他笑出了一身鸡皮疙瘩。
这语气,怎么听都不像嘉奖。
明安帝搁下手头的罪证,已经失去了细看的兴致:“朕有些乏了。今日的朝会,就先到这儿吧。”
颜庭誉难以置信地抬头:“圣上,可是……”
“你递的这些证据,朕已经过目了。”明安帝敷衍道,“罪证真假、贪腐多少都有待查证,此案先转送三法司调查取证吧。”
位于文官之首的裴颂立即应和:“圣上英明。”
明安帝起了身,厌倦地摆摆手:“退朝。”
颜庭誉起身欲追,却被御前武卫按伏在地,只能竭力高喊:“圣上留步!泾水官员横行不法,朝堂上必有他们的……”
武卫神情一厉,堵上了她的嘴:“御前不得喧哗,老实点!”
颜庭誉拼命挣扎,直到一双官靴停在她眼前,挡住了她的视线。
裴颂微微倾身,和蔼道:“李姑娘,快起来吧。圣上日理万机,有什么话,你与三法司交待便是。一介草民能有机会得见圣颜,该知足了。”
*
崇文殿内,熏香袅袅。明安帝将手中碍眼的捷报扔到一边,心烦地按了按眉心。
娴妃端着一碗燕窝羹,呈到他面前:“圣上早朝辛苦了,尝尝臣妾刚做的燕窝吧?”
明安帝已习惯了她每日来送羹汤,闻到那股清淡甜香,随意应了一声。
娴妃便搁下碗来,不动声色地瞟了眼丢在案边的捷报,又垂下眼:“臣妾听闻边关打了胜仗,圣上看着怎么不高兴呢?”
“朕高兴。”明安帝讽笑一声,“这仗打得漂亮,如今百姓眼中只有‘卫将军’,朕这个皇帝,也得仰他鼻息了。”
娴妃温声道:“圣上说笑了,卫家的掌兵之权是您赐的,先有明君才有悍将。边关大捷,天下人都会称颂您的贤德啊。”
明安帝冷哼:“朕看这民心早已偏了。今日朕当庭御审,百姓非但不知感恩,还在宫外示威不散,威逼胁迫朕!他卫家不过打了一个胜仗,倒是举国欢庆,人人称赞。”
娴妃舀起一勺燕窝,劝抚道:“卫家风头再盛,也是您的臣子,生杀大权皆在您手中。实在不行,您收回兵权便是了,何必为此烦忧?”
明安帝就着她的手尝了几口燕窝,那熟悉的甜香将心头的烦躁压下了些许。他平复良久,目光沉沉道:“现在还不是时候。”
娴妃没有多话,只是笑了笑,哄着他道:“您快别想那些烦心事了。下个月就是太子的生辰,也是觉儿的生辰,不如想想孩子们的生辰礼?”
“你一说起孩子,朕又开始头疼。”明安帝疲惫地叹了口气,“觉儿虽闹腾,还算听朕的话,可太子……朕不过想给他找个知心人,他到现在还没给个准信!太子妃的人选一拖再拖,真叫人来气。”
娴妃宽慰道:“太子年轻,婚姻大事上没个主见。既然定不下来,您替他做主不就是了?”
这话正合明安帝的心意。他为东宫选妃的事操心够久了,早就想做个了结。今日心气不顺,他索性直接拍了板:“这事是不必再拖了。朕看乔家女与柳家女都不错,兰书,你找机会把两个孩子叫进宫来,让太子见一面。下月他生辰之前,必须把正妃的人选给朕定下了!”
*
颜庭誉被三法司的官员审问了整整一日,走出审讯厅时,已经心如死灰。
三法司看似公正,实则内藏阴私。在正式会审之前,中书、门下、御史台的官员要先组成“小三司”调查取证,取证结束后,朝廷才能缉拿嫌犯,带回京中正式开审。
而这个过程,最快也要一旬,若是查案官员有意拖延刁难,一两个月也未必能有结果。
颜庭誉被刁难了一日,跪得膝盖青肿,出门时踉跄了半步,被人扶住了。
她抬起头来,看到了泪水涟涟的庞瑛。
庞瑛身后,卫听澜带着众学子,也沉默地望着她。
颜庭誉怔了怔,勉强打起精神,强颜欢笑道:“大家都没事啊?我还以为你们被关进芝兰台,出不来了呢。”
季耀文闷声说:“本来是要禁足等候发落的……只是世子和九隅出了点意外,圣上大约是看不下去,就把我们放出来了。”
颜庭誉停顿须臾,警惕起来:“他俩怎么了?”
学子们有些为难:“说来话长……”
卫听澜轻咳一声:“长话短说就是,寿宁侯听闻世子带头犯上,勃然大怒,抄着鞭子冲进芝兰台,将世子一顿暴打,九隅兄受了惊吓,当场心疾发作,最终两人一块儿被抬进太医署了。”
颜庭誉:“………………”
你们演得好精彩啊。
她也不知该说什么好,在心里默默给谢幼旻上了炷香。
天色已经不早了,众人与她简单交谈了几句,确定她平安无事,便不舍地互相告别。
卫听澜送了她和庞瑛一程。
分别之前,颜庭誉回想起早上明安帝听闻捷报时的反应,心中总觉不安,向卫听澜提醒了一句。
“功高见忌,如蹈虎尾,澜弟,你要小心啊。”
*
四月临近尾声,朔西境内,天高云清,野草繁茂。
卫临风抱着披风登上白头关,找到了站在城垣边出神的人。
“爹。”卫临风喊了他一声,走上前去,将披风罩在他肩上,“关口风大,您早些回吧。”
卫昭看了他一眼:“你爹是铁打的,又不会吹跑了。”
卫临风无奈:“关外的风粗粝,吹不跑,脸也吹僵了。”
卫昭笑了笑:“天天操这心,跟你娘似的。”
父子俩沉默了一小会儿,卫昭又道:“阿澜这会儿,应该听到捷报了。”
“嗯。”卫临风说,“这一仗能胜,多亏了他找来的舆图,他一定很高兴。”
卫昭轻哼了一声:“那你回头给他写封信,让他收收狗尾巴,别立了点功就翘上天去。”
卫临风想笑,但忍住了:“好,听爹的。”
关口的风又大了些,远处戈壁茫茫,野草被吹得弯折过去。
卫临风盯着戈壁尽头的山峦看了一会儿,问道:“爹,您觉得瓦丹的新王会是谁?”
“赛罕。”卫昭不假思索地说,“他刚娶了巴图尔的女儿,赤鹿族会效忠于他。”
卫临风沉默片刻,斟酌地说:“但阿澜在信中反复和我提及一个人。寒蝎族的兀真,格热木的第二个儿子……您熟悉吗?”
卫昭看向他:“怎么,你是想说你弟弟在京城开了天眼,能卜算瓦丹王位了?”
卫临风噎了噎,苦笑道:“爹,我知道说出来您可能不信,但是吧……”
他从甲衣里掏出厚厚一沓信纸,递到卫昭眼前。
“我仔细研究了阿澜过去一年的书信,我感觉,他好像真的有点邪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