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收藏后,可收藏每本书籍,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

第85章

庶子无为(科举) 参果宝 5622 2025-05-07 07:26:11

沈江霖是最喜欢这种办公氛围的。

入了秋, 天气不冷不热,每日里到了衙门点卯,然后泡一壶清茶, 就开始看书修史,有时候翰林院小厨房还会提供一些美味小点心, 佐着清茶吃,手艺竟是意外的不错。

这种日子,除了在黄宁村的那两年, 倒是意外在沈江霖初入官场的时候就享受到了相似的待遇。

清闲自在, 每日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,甚至因为科考之路已经完结, 沈江霖无须再费尽心思打磨文章,白日里研读史集, 下了值养花侍草, 偶尔若是感觉冷清了,去他大哥院子里逗逗两个小家伙,更是特别的好玩。

沈江霖想到自己昨日看到小侄女的头上戴了一朵小绢花,应该是底下侍女给她做的, 小小粉粉的一朵, 精致可爱, 小丫头头发都还没多少呢, 竟然已经开始臭美了。

沈江霖一开始有点好奇, 摸了摸那朵绢花,不小心带出来一点, 离开了小侄女的头,小家伙一下子就哭嚎了起来,吓得沈江霖连忙将绢花帮她戴了回去, 然后小家伙一下子又开心了,拍着手掌露出了仅有的两颗小奶牙笑。

沈江霖起了坏心眼,又拿开了她的绢花,小家伙马上就嚎了起来,沈江霖将绢花往她头上一戴,就开心地拍掌笑,沈江霖觉得好玩极了,又反复了两次,直到他大哥黑着脸连名带姓地叫了他名字,他才讪笑着将绢花给小家伙戴好了。

日子过的充实,有了闲暇的时光,《求仙记》的最后一册也很快就写完了,沈江霖想了想,最后还是又誊抄了一份,派人给宁王送了过去,送过去后宁王府那边也没有音讯,沈江霖不管,照旧按照他的步调生活。

时间一晃就入了冬,翰林院的办公房内已经开始烧起了炭,他们是一个面阔三间的大办公房,每个人都有一个长案办公,挤挤挨挨有三十来人,人多又烧炭,里头算不着冷,只是四面直棱窗都是用的窗纸糊的,大冷天的又不能窗户长开,故而采光不是很好,室内由些昏暗。

他们一帮子新人入翰林院也有三个月了,每日就是修史、修史、修史,沈江霖沉迷其中,其他人却很是有些坐不住了。

陆庭风和陶临九都有些家学渊源,知道翰林院是怎么一回事。

陶临九的父亲陶云亭本身就曾是老翰林了,后面实在混不下去了,做了十几年官,家中还是一贫如洗,又遇上儿子也要科考上进,花出去了不少银子,这些年都是用着陶临九母亲云氏的嫁妆银子。

云氏是个性好的,这么多年供养自己的夫婿和儿子,她是无怨无悔,但是作为母亲她却不得不为儿子考虑终身大事,想到丈夫做着翰林官却是越做越穷,家里的底越来越薄,她不得不和陶云亭商量,她最后一点嫁妆银子是不能再动了,总不能以后儿子要成亲了,连聘礼都拿不出来吧?

陶云亭这话听进去了,万般无奈之下,他放弃了最后一点在翰林院出人头地的想法,通了自己的老关系得了一个兵部六品主事的小官,手里头算是握了一点小权利了,家中情况才改善了一些。

陶临九比谁都清楚,若是在翰林院得不到主官认可,又不能露头的穷翰林最后会是怎么一个结局,所以他一开始的心思就不在修史上,每日的工作只是应付着完成,且进度极慢,更多的时间则是花在结交翰林院的各位同僚,打听大家各自背后有什么交情和路子上。

陶临九是陶云亭之子大家都知道,只是陶云亭本身这个人就不是那么会做人的,可能是父子渊源,陶临九虽然急切想挣一份前程出来,但是有时候讲话又有些直冲,马屁拍不到点子上,反而让有些人心底还不舒服上了,故而进度不甚理想。

陆庭风和陶临九不同,他虽然知道翰林院的情况,但是他看到的是他祖父的那条路。

陆昌言就是从翰林院出来的,他却能一路高歌猛进,最后虽然没有做到阁老,但也是阁老下面的心腹之人,官拜吏部正三品左侍郎,绝对不会是朝堂上查无此人的情况。

因为有着先辈的激励,再加上陆庭风卷王的性子,他看到了沈江霖在认真修史,他便不自觉地也投入了进去,心中想的,你修的多,我便比你修的更多,总不能这方面还不如了你!

其他五个庶吉士基本都是寒门出身,不懂里头的弯弯绕绕,一开始还认真修史,可是修了三个月的史了,这活上官也不看也不说,你爱修多少修多少,爱修多久修多久,修完了,修的好不好,更无人评说,交给了自己的上官后,人家直接将那些手稿往旁边一放,就笑吟吟地再递给你一堆书籍,让你继续干。

这越干,心里是越没底,越迷茫了。

每个月领着只够一个人吃饱的饭食补贴,做着感觉是个进士都能做的活,这些人彻底没了方向了,早知道是这样,为何还要费劲千辛万苦要考这个庶吉士,还不如直接点官下放去轮其他官职不好些?

听到一些同科来信交流,便是一地知县,那也是很有实权的,底下的豪门乡绅捧着,百姓们畏惧着,钱谷刑狱,哪样不经县官的手?

虽然同科们信中也有抱怨新官上任三把火,底下人有不听调令的情况,可是在这些庶吉士看来,这更像是一种炫耀——炫耀他们有能力去施展,炫耀他们大权在握、可以在一县之地呼风唤雨。

而他们却每日只有一件事——修史,修不完的史。

失落后悔占据了他们的心里,不由就时不时地刺探一甲三人如何看这事情,可谁知道,那六元及第的状元郎好似修史修出了乐趣来,每日就是埋头看书,不停地写写写,手稿写了一本又一本,仿佛不知疲倦似的;而那个榜眼陆庭风更是可怕,好像和状元郎杠上了似的,他完成一本,他也要完成一本,绝不落后,看的人都傻眼了。

唯有陶临九的做法还有些参考性。

庶吉士是观政进士,他们有三年的时间学习观政,原本他们以为自己至少可以进内阁观政,帮着内阁处理一些杂事,或是在翰林院帮忙草拟诏书、条例等等要事,可谁知道,这些活都有一些老翰林去做了,根本轮不上他们。

倒不如学一学陶临九,在翰林院这三年多认识一些人脉,多结交结交官员,到时候以后去了其他地方,也可不落的个孤军奋战。

秦之况这个翰林院一把手只冷眼旁观也不插手,这种情况每三年都来一遍,他这个翰林院的老人都已经看腻了,倒是沈江霖确实有些卓尔不群。

至少在秦之况眼里,他有些看不懂沈江霖。

陆庭风的行为还能称之为少年意气的比拼,那么沈江霖呢?他是真的甘之如饴地愿意定下心来修史?还是就是心性比别人沉稳?或是他还有什么后台是自己所不知道的?

秦之况心里头揣测着,不过他自己的事情都很多,沈江霖入他们翰林院的时间还短,到底要不要大力提拔,秦之况还要再看几日,正所谓路遥知马力、日久见人心。

只是秦之况不知道的是,他这个翰林院学士早就被人给盯上了,虎视眈眈地找着机会要把他拉下马,他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。

这日,秦之况刚刚给太子和几位皇子做完了日讲,从“保和殿”出来的时候,翰林院侍读邢扬举匆匆忙忙走了过来,对着秦之况招了招手,自己却往宫殿的夹道处走去。

秦之况马上就心领神会了过来,他看了一下四处无人在意他,便步履匆忙地朝着邢扬举走了过去。

邢扬举是六品侍读,他却是秦之况在翰林院中的眼线,翰林院的任何风吹草动,都瞒不过秦之况的眼睛,其中最大的功劳来自于邢扬举。

邢扬举明明知道今天自己需要日讲,日讲时间有长有短,“保和殿”里的又都不是一般的学生,此人跟了他许多年了,不会连这点道理都不懂,想来一定是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。

果然,秦之况一走近前来,邢扬举顾不上行礼,连忙凑近秦之况道:“秦大人,户部来人了,说要查点我们翰林院的账册,让您马上过去。”

秦之况闻言一凛,户部盘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,如何邢扬举会如此着急,其中必然有蹊跷,秦之况也不耽搁,两个人边走边说,很快秦之况就知道里其中的细节。

原来今日一早,秦之况到了宫内讲课,前脚刚走,后脚户部郎中赵潜就到了,赵潜直接拿出了上个月翰林院报到他们户部的账册,指出了好几处不符之处,又让翰林院的人将往年的账册也拿出来查验,翰林院中秦之况这个主官不在,谁敢到秦之况办公房里拿账册出来,而且明显这个赵潜就是来找茬的。

邢扬举眼见着其他同僚正在稳住赵潜,自己连忙脚底抹油就来报信。

翰林院就在禁中,既然是要给皇子皇帝讲学之地,自然是要便于皇帝驾临,离皇帝越近,就意味着离权利越近,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庶吉士就是赔本当官也乐意的原因。

从“保和殿”到翰林院,不过一炷香的时间就走到了。

秦之况匆匆绕过后堂,走过“待诏厅”,终于在东边的“编检厅”大门口止住了步伐。

“编检厅”便是沈江霖他们那边的办公房之所,人是最多的,对方在此地发难,欲意何为?

秦之况迈着四方步走了进来,便看到赵潜正大马金刀地往主位长案后面一坐,长案上摊满了账本,眼见着秦之况进来了,连忙站起了身来,皮笑肉不笑道:“秦大人久仰久仰,在下赵潜,新任户部度支科郎中,新官上任,前来拜拜山门。”

秦之况参加了会试的主持,自然知道这个赵潜绝对不是此届的新科进士,到了这个年纪还只爬上了五品郎中,且之前秦之况都没有听过此人的名声,想来之前只是个无名小卒。

这赵潜看着四十岁上下,也不是小年轻了,竟然如此按耐不住?便是新官上任三把火,也没这个烧法的。

一听赵潜是度支科的,秦之况哪里还不知道了。

户部的度支科专管审计,他们各大衙门每个月的账本都要报到度支科,每年还有一次年度度支的提报,只有度支科审核通过了,他们才能拿到拨款,若是被拒,就要重写年度预算的折子,或是删减,或是另外陈清这笔开支的必要性。

总之,度支科的权限不算小,各大衙门的人并不愿意得罪他们。

上一任度支科的老郎中已经辞官回乡了,这个赵潜便是新任者。

翰林院是个不事生产的部门,他们只有上报要钱的份,根本没有产出,但是因着翰林院地位特殊,倒也没有人不长眼会为难他们,所以一般而言,秦之况只要往上报了,他们就会批。

当然,秦之况也不是那等贪官污吏,他绝大部分都是实事求是地上报,偶尔有多报的,也是看翰林院实在清苦,想着补贴一番。

况且,这是自来就有的陈规旧历,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。

再说了,虽然大家自嘲“穷翰林”,可是“非进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内阁”依旧是一条铁律,翰林院里确实绝大多是是穷翰林,可是从翰林院里走出来飞黄腾达的人更是不知道凡几。

这赵潜是吃了雄心豹子胆了,胆敢当面来质问于他?

秦之况心中不愉之极,虽然两人都是正五品官,可是他什么地位,赵潜一个小小户部郎中,也敢在他面前放肆?

然而,该做的表面功夫秦之况还是要做的,他拱了拱手道:“赵大人言重了,我听下面的人说,我们翰林院有多处账目合不上,还想请问是哪里合不上?”

秦之况也不和他废话,直接就说他挑刺的地方,不闪不避,一点没有心虚之态。

他倒是要听听,这个赵潜究竟要说些什么。

赵潜笑容一收,指着摊开的账目,他画过红圈的地方,一处一处指了过去:“秦大人,此处夏天的冰费,只能拨银二百两,但是您上报了三百两,而如今冬季的炭火费,原本给到的额度是三千斤,您生生要了四千五百斤,这多出来的一千五百斤又是怎么回事?在下想不明白啊!这不,我今儿个便在翰林院逛了一圈,也没发现多了人啊!”

翰林院的人有定额,都是根据人头拨的银子,其实要清账很容易,非要查出点什么很是容易。

赵潜一连点了好几处,基本上都是秦之况多报的地方,每说一处,秦之况的脸就黑一层。

说到最后,赵潜做作地长叹了一声:“秦大人,看了这些合不上来的账目后,您今年递交的这份度支,我实在是难通过了,还请您拿回去改过之后再递交吧。”

如今虽然距离年关还有一个多月,但是大家都知道,要提前将来年的度支给报上去,否则先给了别人,自己这边可能就轮不上了,所以秦之况的这份度支折子,是两月前就递上去了,毕竟翰林院的开支很单一,这么多人就是这么多的开销,也没什么额外需要的开支。

赵潜刚刚指出来的这些,确实是秦之况多要的,手底下这么多人跟着呢,没一点好处像邢扬举之流能全心全意?再说了,他们翰林的俸禄这么低,他多发一点补贴、多要一些东西让下面的人带回去用如何了?

翰林不是肥差,他们没有旁门左道的收入来源,秦之况只能从这上面多扒拉出来一些,没想到今儿个还遇到了一个奇葩,居然要和他就这个事情理论起来?

底下这么多翰林以及新来的几个庶吉士都看着呢,秦之况绝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轻易丢了威信,他脸上的表情高冷了起来,背着手盯着赵潜,冷笑了一声道:“是没合上,所以呢?”

赵潜被噎了一下,他怎么都想不到,秦之况非但不解释,反而就这样大剌剌地反问他,这这这,真是岂有此理!

还没等赵潜驳斥,又听秦之况继续道:“赵大人,我看你要不要请教一下你的上官殷大人,到底应该如何看这些账本?我想殷大人会很乐意教一教你的。”

殷侍郎是秦之况的同科,两人颇有一些交情,秦之况这一招,简直就是在以势压人了。

沈江霖和陆庭风对视了一眼,陆庭风冲沈江霖隐晦地摇了摇头,示意他这种事别插手。

这赵潜敢这样叫板,一看就是来者不善,谁知道他背后站着什么人?

刘守亮就站在秦之况身后,刘守亮作为翰林院的二把手,刚刚一直是他周旋着赵潜,此刻秦之况来了之后,他就让出了主位,一幅万事以秦之况为先的态度,然而在所有人没有注意到的时候,他的唇角边隐晦地拉出了一道弧度。

这一次,是里应外合,又有高人指点,就不怕拉不下秦之况。

赵潜掸了掸衣袖,秦之况哪怕口出威胁之言,但是奇异的是赵潜根本不惧,反而气定神闲道:“秦大人,如何做好这个度支官,我上任的时候已经方方面面学过了,今天这事,莫说是问到殷侍郎面前,就是问到陛下面前,我亦是问心无愧。”

赵潜抬手朝着“太和殿”的方向拱了拱手,态度洒脱,方正的脸上全是忠君之态,若不是涉及到这些穷翰林的自身利益,保不齐里头就有人要站出来喝彩了——吾辈楷模啊!

秦之况气结,没想到这个人如此油盐不进,顿时也不想和他再争论下去,免得在下属面前失了自己的体面。

只见秦之况铁青着脸,沉声道:“既如此,赵大人你不批便是。”

秦之况话里的意思很明白,你不批就不批,你看我有没有本事将这些预算让你们拨下来。

赵潜意味深长地看了秦之况一眼,冷哼一声将摊开的账本慢悠悠地收起,竟是连招呼都不打,就扬长而去!

秦之况忍了又忍,才没有将怒气当场发作,底下人看到赵潜一走,连忙朝着秦之况围了过来,慌忙道:“大人,咱们不能就此被那赵潜拿捏了啊!若是只有定例的份,我们往后可如何活啊?”

“就是,赵潜算什么东西,也敢在我们翰林院叫嚣,实在是太不将人放在眼里了!”

“大人,不如我们上折子呈内阁吧,估计这厮后面还有的刁难我们。”

“不妥不妥,本来这事也是于理不合,如果写了折子不就是把罪证往上递?”

“这也不是,那也不是,到底谁拿个主意出来啊?”

……

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,互相争论了起来,还谁都不服谁,这帮子翰林,除了少数几个只知道死读书的,都是脑子转的极快的,主意一个接一个的往外冒,吵得秦之况头都痛了!

“行了!此事本官自会处理,你们该忙什么忙什么去!”秦之况重拍了一下桌案,其他人见上官发了火,又表态他会去解决这个事情的,顿时也不敢再多言了,一下子就作鸟兽散了。

陶临九等新来的几人看了个整场,他们几乎从头到尾都一言不发,说到底这个事情和他们暂时实扯不上太大干系。

那些陈年旧账,那些多报的好处都没有发到他们兜里,朝廷发俸禄可没这么准时的,很多时候一个季度或者半年领一次都算不错的了,碰上灾年,可能要等到年底再发俸禄都有的。

反正像他们八人,进了翰林院至今都没有发过俸禄,显然是要等到过年的时候再给他们一次性发放了。

热闹看过就算,这事轮不到他们这些青瓜蛋子插嘴,哪一个他们都惹不起。

几人回到了自己的书案前坐下,也不敢凑到老人堆里说三道四,默默地翻开史书继续看了起来,至于看进去没看进去,可就难说了。

沈江霖是看进去了,只是刚看的入神,邢扬举就走到了他面前,用手指轻轻点了点沈江霖的书案,轻声道:“沈修撰,你随我走一趟。”

邢扬举声音虽轻,可是随着沈江霖起身,许多人的目光都投到了他身上,看着他果然跟在邢扬举身后往秦之况的办公房去了,顿时目光都变了!

什么意思?大人宁可相信一个刚刚入翰林院三个月的新人,也不向他们这些老人讨主意?

“大人莫不是被气昏了头了吧?”有人摸着下巴,奇怪地心中自言自语。

作者感言

参果宝

参果宝

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!

目录
目录
设置
阅读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阅读模式
反馈
反馈
指南